风扇噪音问题:
对于这个问题,在现有的技术之下,笔者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。
使用水冷属于是输液治疗开外挂----如下图所示的机械革命耀世16,其16吋机体凭借外挂水冷,机械革命官方宣传可以实现100+175=275瓦的功耗释放。
但其CPU单压力依然只能170瓦,不如CreatorPro X18可长时180瓦,说明就算其开了水冷外挂,还加上液金,还是比无外挂无液金的CreatorPro X18稍逊一筹。
使用扇叶面积更大、扇叶数量更多的风扇,会使机体尺寸增加;
使用液体金属增强,属于是短跑运动员不是长久之计;
降低功耗降低温度,又会压制性能……
只能期待AMD、Intel和NVIDIA三家,早日发展出更高性能功耗比的产品了……
机身造型问题:
上文所说的优点和缺点,其排序都是按重要性排序的----缺点的第3点,就是说机身造型的问题:
其机身外形和自家游戏本一样风格,偏嚣张粗暴(部分喜欢这样风格的游戏玩家,大约是会说是“霸气超酷”吧?),而正统的移动工作站,是偏低调商务的。
而且,其屏幕上盖,三代都一直不能实现180度展开。
微星的移动工作站,主板和机身都采用游戏本公用、只在局部稍作变动和修饰的策略,其原因其实很简单----节约成本。
公用主板和机身这种方式无可厚非,其他厂家多有采用。
但是,将游戏本和移动工作站的机身也公用,很多场合总觉得不是很好。
虽说有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”的典故,也有“买椟还珠”的典故,但心灵美的同时、能外表也美,不好吗?
营销风险问题:
每一款微星的移动工作站旗舰,几乎都是同代移动工作站中性能最强、甚至同时是功能最多的。
比如:笔者自2020年7月份开始使用的WT75,几乎24小时开机到现在已经4年多了,依然是笔者工作的主力机,期间笔者每年几乎都购买DELL、HP和Lenovo的年度移动工作站旗舰机型,但最终都没有留下自用,原因就是因为这四年来,WT75的性能对于笔者依然够用,而且最关键的是其支持同时安装3个M.2 SSD和两个2.5吋SATA SSD,CPU是LGA,GPU是MXM现在可以升级为RTX 4090 lp。
性能耀眼一流、功能丰富多彩,微星移动工作站的实际市场,可以说是一直不温不火。
为什么呢?
是品质不行?是价格太贵?是售后不好?是外形不商务?是品牌影响力不足?是微星根本没花心思?
这些也许都是因素之一,但笔者认为,首当其冲的因素应该是微星根本没花心思。
微星就不想自己的移动工作站旗舰卖得好吗?
当然想。
但……比如:机身和主板不共用,采用全新设计,结果销量提升有限,投入高额的设计和开模费用,谁负责?
所以……笔者觉得,微星在这点上勇气不足,没有四个完全自信……
可能会有读者打破砂锅问到底:
那么,微星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每年生产新款移动工作站呢?
笔者认为:
- 1.历史延续和传统习惯之下,微星移动工作站还是有一定的用户基础,还足够保证Creator家族安康;
- 2.为了展示技术实力和至高性能,微星和NVIDIA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议:其笔电版专业显卡TGP最高者,由微星负责生产实现用以进行炫技性展示;
- 3.DELL、HP和Lenovo以及Asus不想为了性能炫技而长期斗兽。举个例子:曾经史上最强的笔电版专业显卡----TGP高达250瓦、显存高达24GB的RTX 6000----NVIDIA对四家都伸出了橄榄枝,最终只有Asus的ProArt StudioBook One W590G于2019年发布、2021年才上市,现在还在卖,这期间想来定是波澜壮阔加折腾无数的。
所以,在这种内无勇气开拓,外无友商强势进攻,业界整体市场疲软的情形下,就算是换成是笔者主政,也是要追求安全第一的:毕竟,没有强大深厚资本和迫在眉睫危机,真心不敢大刀阔斧。
飞龙在天
何为飞龙在天?
来自于中国八卦之中的乾卦:
飞龙在天是第五阶。
当经历了从初九开始的潜龙勿用龙、见龙在田、夕惕若历(又称“终日乾乾“)、或跃在渊之后,就是九五阶的飞龙在天。
翻译一下就是:当通过学习、实践、磨难与提升之后,就可以在所在领域开始进击了----如同巨龙一样飞翔在天空中----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;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。
叶公好龙
中国成语。
叶公是春秋时楚国贵族,平时一直表现自己喜欢龙,但当龙真的出现时,他怕了。此事成为成语之后,常用来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,但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的人或行为。
笔者想表达的是:
- 1.期待微星移动工作站早日飞龙在天;
- 2.笔者不是叶公,而是宋公,见下图。
是的,下面没了,全文结束。
是否有评测之后的深度DIY番外篇,笔者也心里没底。
发表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