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9000余字50图。
本篇是终篇,是下篇发布一天之后的紧随其后,笔者就不再做承上启下的前言铺垫了,直接开门见山!
鱼龙曼衍:能源管理环境排放
整机功耗
CreatorPro X18在性能超高发挥的同时,整机总功耗也非常惊人,依据连接在标配400瓦电源输入端的电力监测仪的记录,在进行双压力测试之时,峰值功耗高达455瓦!
所以官方标配400瓦电源并不是虚张声势。
在压力测试时,将上文的数据,加上外部电力监测仪记录的数据,统合起来就会得到如下图表:
在不同显卡的模式之下、不同运行状态、关机睡眠休眠开机之时,依据外部电力检测仪的记录,整机功耗如下图表所示:
从上图可以看到,CreatorPro X18在睡眠、休眠和关机之时,依然存在着峰值10瓦多、均值1瓦多的功耗。
关机时和休眠时功耗两者差不多,均值分别为1.01瓦和1.02瓦。
关机时600秒记录的功耗数值,如下图所示:
其中,睡眠状态的功耗均值为1.85瓦,其600秒记录的功耗数值,如下图所示:
这三个状态下的功耗,就是笔电在关机/睡眠/休眠之后一直不连接电源,其内置电池电量会缓慢下降的主要原因。
在独显直连模式、最高性能加风扇全速设置时,满载运行的CreatorPro X18,在开始到900秒记录的功耗数值,如下图所示:
综上数据,可以看出:
CreatorPro X18在满载时,整机功耗峰值能达到爆表级的455瓦,而长时功耗均值也逼近350瓦。
官方为其配备输出功率为400瓦的电源,并不是虚张声势,确实是有备无患。
工作温度
空载(Idle)状态
将CreatorPro X18设置为独显直连+狂暴模式(Extreme Performance)+自动散热(Auto),Windows电源模式设置为最佳性能(Best Performance);
在温度为20摄氏度左右的室内环境中,开机进入Windows桌面,不运行任何程序保持空闲状态1小时后,然后进行温度测量,得到的结果如下。
电源:最高处为36.2摄氏度;
C面温度分布
掌托:均为32摄氏度左右;
键盘:均为36摄氏度左右;
在靠近C面的屏幕下方中心偏右处,存在着高温点,温度达48.7摄氏度;
D面温度分布
底部在对应掌托下方的区域,均为32摄氏度左右;
底部在对应键盘下方的区域,左右为36摄氏度多一点,中央温度较高达到39.6摄氏度;
底部后方左右两部温度不高。只有34摄氏度左右,但中部靠近底部中央处,为整个底部温度最高点,达到40.0摄氏度。
就以上测量温度来说,在空载状态,其底部就有部分区域的温度超过了36摄氏度.
所以,CreatorPro X18就算不管其体积和重量,光凭其机体外部温度,就不适合于放置在膝上使用。
满载(Load)状态
将CreatorPro X18设置为独显直连+狂暴模式(Extreme Performance)+极速散热(Cool Boost),Windows电源模式设置为最佳性能(Best Performance);
在温度为20摄氏度左右的室内环境中,开机在Windows之下,运行AIDA64 Stress FPU+ FurMark GPU Stress Test,进行CPU+GPU双拷持续两小时之后,不停止双拷,马上对其机体表面进行了温度测量,结果如下。
电源:最高处为38.7摄氏度,比空载时只高了2.5摄氏度;
同时发现热点出现在键盘和掌托的交界中央,温度高达42.5摄氏度。
C面温度分布
掌托:为26摄氏度左右---比空载状态反而低了约6度---这个并不奇怪,因为满载之时散热风扇极速转动,能高速带走机体内部的热量,造成掌托部位温度下降很多;
键盘:同上原因,左右两侧的温度也非常低,左侧最低处只有27.6摄氏度,右侧最低处为30摄氏度----这两处下面正是两个散热风扇所在之处;
C面在空载状态时热点是在靠近C面的屏幕下方中心偏右处,此时此处的温度也有所下降,温度为43.2摄氏度,比空载状态低了约6.5摄氏度;
然而,新的热点诞生:键盘和掌托连接处的正中央的温度达到45.1摄氏度,以至于其周边的温度都被连带升高。
在此处出现这样的高温,用户绝对是无法舒适地长时间操作键盘的;
尽管此时,掌托和键盘大部分区域的温度确实非常凉爽,但如此巨大的温差,用户是在体验冰火两重天。
D面温度分布
此时,底部的温度分布可以说是和C面一模一样,只是温度更高。
掌托:均在33摄氏度左右;
键盘:左右两侧较低,中央被上下两个热点包围;
最热点依然是在键盘和掌托交接处中央的下方,温度达到52.3摄氏度,次热点位于机身后部中央,温度达到50.4摄氏度。
此时可以发现,在满载状态下,CreatorPro X18 C面和D面最热点对应位置相同。
原因就是CreatorPro X18主板上显卡供电模块正在此处,如下图标注的橙色方框部位。
从RTX 40系列开始,NVIDIA对显卡供电有强调要求:
必须提供动态电压调整(VRM)、多相(phases)电流、专用的电源模块设计、更高级的电源接口,用来确保其高性能显卡适应多种功耗模式,保证显卡在高性能和低功耗之间的平衡。
这样的硬性要求,带来的后果就是显卡供电模块在主板上占据面积膨胀。
所以,从CreatorPro X 17 HX采用RTX 5000 Ada lp/3500 Ada lp显卡开始,微星被迫去掉了一个硬盘位,变成了三个硬盘位,这点在后文会继续详谈,此处略过。
笔者承认MSI这套由双风扇四散热口均热板+“3D冰川支架设计”脚垫的散热系统,对CreatorPro X18的CPU和GPU的散热非常不错,使得其在双压力测试和实际使用中,CPU的性能发挥能遥遥领先,GPU的性能发挥能紧随其后。
下图是双压力测试时,在CreatorPro X18上方的俯视图,可以看到从四个散热口排出的滚滚热浪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。
但是,显卡供电模块部位散热非常不佳,是一个比较令人意外的遗憾之处。
这个遗憾之处并不致命,但非常令人难受。
下图是双压力测试时,从远处观察CreatorPro X18和周边,可以看到两侧排放出的高温气流,已经使机身两侧远处的物体都产生明显的温升。
而满载之下显卡供电模块散热不足造成的高温,使得CreatorPro X18的C面中央,如同有一个小太阳一般,在持续地放射着白灼的光芒……
综上,笔者认为,CreatorPro X18的CPU和GPU的散热表现非常优秀,掌托和键盘的多数区域的温度控制得也很好,甚至在满载之时还很凉爽,值得点赞!
但是,主板上显卡供电模块部位散热明显严重不佳,这使得其无论是在空载状态下、还是在满载状态,键盘和掌托连接处的中央部位,始终存在着高温点----如果此时需要长时间操作键盘,用户是比较不舒适的,除非是在低温环境(比如冬季的户外)使用。
发表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