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8月初,笔者下单购买酷睿顶配版ThinkPad P17 Gen 2,直到三个月之后才终于收到,但已被迫变为酷睿顶配版P15 Gen 2……不得不重新下单购买了一台至强顶配版P17 Gen 2,期间还借测到了一台中配版的P17 Gen 2,三台进行了对比测试……
文章介绍连载1全文4500字50张图片,英文版将稍后在 https://www.song1118.tech 发布,分为以下章节:
终于重型
有款有型
同素异形
三思后行
见机而行
终于重型
在三个月前,笔者对2021年度ThinkPad 移动工作站P14s和P15s进行了对比评测,笔者将这两者划分为轻型移动工作站,其发出的对比评测文章如下:
在三周前,笔者对同样是2021年度的ThinkPad 移动工作站P15v,进行了评测,笔者将其划分为中型移动工作站,其评测文章如下:
现在,终于轮到评测2021年度ThinkPad移动工作站最高端机型----即15英寸的P15 Gen 2和17英寸的P17 Gen 2了,笔者将这两者划分为重型移动工作站。
解释一下“终于”一词:
早在8月初,笔者就下单购买了美版酷睿顶配版ThinkPad P17 Gen 2,直到前不久,才终于收到,但是已经被迫变为酷睿顶配版P15 Gen 2……
于是,不得不重新下单购买了一台至强顶配版P17 Gen 2,顺利收到;
最后,机缘巧合,期间还借测到了一台中配版的P17 Gen 2;
这样一来,就是一共三台,原计划的P17 Gen 2评测文章,最终在三个月之后,变成了P15 Gen 2和P17 Gen 2的联合对比评测文章,也算是实现了笔者的一个额外心愿,这也是很多读者的希望。
解释一下“重型”一词:
这个其实不用多解释,就是一句话:P15和P17是当下ThinkPad P系列中,体积、重量和性能数二数一的机型。
总之,笔者是“终于重型”在手了。
但在当下官方中国境内网站,ThinkPad P15 Gen 2和 P17 Gen 2的宣传页面,迟迟没有出现,在P系列页面,列出的是2021年度的P14s、P15s、P14s AMD和P15v以及P1,还有一台2020年度的P15,即P15 Gen 1。
对于P15 Gen 1,官方使用了一个笔者从未所闻的宣传用语----“塔图级实力移动工作站“。
笔者使用百度和谷歌搜索“塔图”一词,发现使用“塔图”一词的,除了联想中国境内网站之外,就是只有下面这个明确结果。
经过和部分网友分析,此“塔图”,应该是“塔式图形工作站”的简称,“塔图级实力“的意思,就是描述其性能强大,有可替代塔式图形工作站的实力。
来源于早已存在的”台式机替代型笔记本“一词(Desktop Replacement Laptops),只是将其中的”台式机“换为”塔式图形工作站“,这样可以更为形象地说明P 15/17工作站的定位。
但是”塔式图形工作站替代型移动工作站“这一词汇,实在太过漫长,就干净利落地精简为“塔图级实力”一词了。
这样一来,把“塔式图形工作站”简称为”塔图“、并在官方网站宣传文案上正式使用,应该是联想营销部门的首创吧?
有款有型
了解到“塔图“一词的含义之后,笔者心中的P15和P17的形象更为威猛,接下看看其实际外观又是如何”威猛“吧!
两者的外包装箱风格一致,ThinkPad P15 Gen 2(下文简称为P15G2)和ThinkPad P17 Gen 2(下文简称为P17G2)的外箱高度一样。
外箱厚度P15G2稍薄:
外箱宽度也是P15G2稍窄:
P17G2外箱上的内置电池警告标志只有传统的UN3841,而P15G2的内置电池警告标新增了UN3091标志,可见此台P15G2的出厂日期晚于P17G2;
另外,封箱标签也是P15G2有更新:增加了激光防伪标志。
打开之后,两者布局一致:左为黑色泡棉保护的主机,右为附件内盒:
将外箱中的物品取出,就可以看到P17G2的机体明显大于P15G2了:
虽然两者的附件内盒大小不一样,但里面的物品基本一致,只是电源线一个中国标准,一个是美国标准。
两者电源完全一样,也和上代使用的完全一样,都是230瓦电源。
同素异形
两者取出平行放置对比,一小一大差异很明显。
但厚度差异不是很明显,右侧的P15G2稍薄。
加上厚度为8.3毫米的三星Galaxy Note 9手机,放在两者之间进行厚度比较:
如果两者如下图摆放,甚至会看到P17G2前部的厚度,还低于P15G2的后部,可见两者机体的厚度,是从前部到后部逐渐增加的。
但17英寸的P17G2的宽度大于15英寸的P15G2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两者上盖的材质是PPS695+50% GF,不谈具体名词的解释简单点说,就是加强版的复合工程塑料。
两者底部平放对比,中部偏左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底部维护舱盖,前方左右各一细条脚垫,后方是整个一细长条脚垫,再加上密密麻麻的细长条型散热进气格栅。
可以看出P17G2的散热进气格栅数量相对更多。
底部左下角(等效于是C面掌托右下角的下面)有标注各自的机型:ThinkPad P17 Gen 2和ThinkPad P15 Gen 2。
和笔者之前评测的ThinkPad P15v Gen 2一样,由于机身底部材质是PA+50% GF,所以和其他使用金属材质机体的ThinkPad机型比较,没有特意标注类似Al(铝合金)、Mg(镁合金)的字母----笔者觉得,复合工程塑料虽不完美但优点多多,官方应该一视同仁地都给予标注,才是“材质自信“的表现。
在底部右下角,有着预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标签,下方的标签标注了两者的具体机型(Type Number):
P15G2是20YQ-004TUS,目前P15G2只有20YQ和20YR,而结尾的US表明这是一台在美国地区销售的标准出厂机型,出厂日期为2021年9月,中国制造。
P17G2是20YV-CTO1WW,目前P17G2只有20YU和20YV,紧接其后的CTO,表明这是一台定制机型,出厂日期是2021年7月,中国制造。
由于P15G2出厂日期晚了两个月,所以前文描述的外箱上的差异:P15G2封箱标签带有激光防伪,电池警告标增加了UN3091----原因可能就是如此。
P15G2于9月份出厂,在中国北美旅行一圈之后到达笔者手上,差不多过了两个月,可见当下这跨国物流的效率,真心令人着急。而笔者在6月下单购买的、和P17G2同定位竞品、在中国境内销售的DELL Precision 7760,到手时间大约是三周。
笔者对DELL Precision 7760(下文简称为7760)的评测文章,在五个月之前,早已发出评测连载1和连载2,一直没有发出连载3,就是在等待P17G2的到来,以便进行跨品牌同定位机型的对比。
五个月之后,7760终于可以和P17G2“贴身肉搏”了!
在9月份,笔者也有对15英寸的、和P15G2同定位的DELL Precision 7560进行了测试,由于是友情借测,在评测文章发出之后,已经第一时间完璧归赵,所以现在就不能和P15G2“当面洽谈“了,只能在纸面上进行性能对比。
7760和P15G2、P17G2两者的前方正面进行对比,7760机体的宽度位于两者之间,厚度也比两者稍薄。
7760和P15G2、P17G2两者的机身左侧进行对比,7760的机体纵向深度也位于两者之间。
P15G2、P17G2两者的机身左侧的端口布局完全一样,从左至右依次是:
机身左侧散热排风口;
HDMI 2.1:如果独立显卡是T1200,则是2.0;
USB-A 3.2 Gen 1:支持关机对外供电;
SIM卡槽:出厂无WWAN卡机型此处被封堵;
3.5mm音频输出输入复合端口;
三者的机身左侧进行对比。
P15G2、P17G2两者的机身右侧的端口布局也完全一样,从左至右依次是:
SD读卡器:Dedicated MicroSD Card Reader (UHS-II) (MMC,SD,SDHC SDXC);
USB-A 3.2 Gen 1;
机身右侧散热排风口;
安全锁孔
三者机身后方对比,7760后方端口相对要少,P15G2和P17G2的布局数量也完全一样,从左至右依次是:
机身后方右侧散热排风口;
RJ45有线网卡端口:升级到了2.5Gbps,比7760的1Gbps要高;
电源接口;
两个雷电4端口:兼容USB4、USB-C 3.2 Gen 2,支持PD3.0和DP1.4a;
一个USB-C 3.2 Gen 2:支持PD3.0和DP1.4;
机身后方左侧散热排风口;
三者底部对比;
P17G2的机体最大,机身尺寸为415.44 x 280.81 x 24.41~32.45毫米,重量达3.67公斤;
P15G2的集体最小,机身尺寸为375.4 x252.3 x 24.5/25.25~31.45/32.2毫米,其中触摸屏版本稍厚,重量为2.87公斤,触摸屏版本重量为3.07公斤;
7760的机身尺寸为400 x 263.6 x 25.98~28.6毫米,重量为3.01公斤起。
打开屏幕上盖对比,P15G2和P17G2之间的理寸尺差距,会更为明显,同时可以看到,两者屏幕四周边框,都不是当下时尚追求的窄边框。
两者屏幕边框的左右侧和下方,可以说是完全一样宽度,P17G2的屏幕上方边框更为宽大。
两者屏幕上方中央是摄像头和红外摄像头,支持Windows Hello人脸识别功能,都带有摄像头物理遮挡开关。
P15G2和P17G2采用了立式屏轴设计,两者屏幕上盖展开角度,都可以超过180度。
实测两者屏轴转动流畅,停靠平稳,使笔者对其做工品质好感增加。
PC三大品牌的最高端移动工作站,DELL Precision 7系列从去年开始,屏幕上盖不能实现180度展开,而与此相反的是,HP ZBooK Fury系列从去年开始,屏幕上盖恢复到支持180度展开……
笔者相信,有朝一日,当所有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盖,都不支持180度展开之时,ThinkPad P系列应该也不存在了……
展开屏幕上盖之后,会发现P15G2的机身基座高度,和P17G2几乎也是完全一样。
反倒是P17G2机身基座前部长出的一部分,即掌托部分面积更大高度还稍低。
由此,理论上用户在长时间使用时,P17G2掌托带来的舒适度会更佳。
在键盘方面,两者是完全的一样的。其详细参数可以看图中附带的官方表格,整体而言,还是属于当下笔电中的头部水准。
在鼠标方面,两者也完全一样:
触摸版鼠标采用无物理按键的点击板设计,形状面积完全一样;
指点杆鼠标系统红色指点杆和物理三按键。
图中左侧P17G2的触摸板和边缘之间的距离,明显大于P15G2,这是P17G2的机体纵深较大的表现之一。
有关触摸板和指纹识别器的具体参数,可参看图中附加的官方表格。
P17G2的机体纵深较大,在C面还表现在键盘和B面之间的距离也要大,从而使得处于这个部位的扬声器点阵格栅,也是P17G2的面积要大。
而P15G2机体除了纵深较小,宽度也较小,所以其电源按钮,不能和P17G2那样放置在键盘右侧,而是放置在键盘右上角。
两者掌托左侧的键盘左下角处,都有着杜比全景声 (Dolby Atmos)的标注。
由于两者采用的处理器不同,P15G2是intel酷睿处理器标志,P17G2则是intel至强处理器标志;
三思而行
这样一来,在外观上,就是P17G2要大于P15G2这么一个朴素而直接的结果。
但为何使用和15英寸P15G2相同主板的P17G2,硬是要比同年代、17英寸的DELL Precison 7760要大、要重那么多呢?光是重量就整整重了660克?
笔者一气之下,把P17G2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长辈:ThinkPad W701和ThinkPad P71请了出来,然后五者放在一起对比:
左为DELL Precision 7760;
上为P15G2;
中为P17G2;
右为ThinkPad P71;
下为ThinkPad W701.
将P17G2和两位长辈叠放对比:最上面为P17G3,中间为ThinkPad P71,最下面为ThinkPad W701,结果发现,P17G2的纵向深度尺寸,比四年前上市的P71还稍大;
而ThinkPad P71,是可以内置两个M.2 2280 SSD、一个2.5英寸硬盘和一个光驱,光驱也可换装光驱位硬盘盒,实现一共内置四个硬盘的机型,而且P71还内置ExpressCard 34卡槽,其他端口数量也不落下风。
P17G2的横向宽度尺寸和P71基本一样,但居然比11年前上市的W701要稍大;
P17G2和W701相比较,在物理尺寸上取胜的地方,是其纵向深度和厚度,低于W701----但是:
1.W701是11年前的产品;
2.W701使用的是17英寸16:10的屏幕;
3.W701带有ExpressCard 34卡槽,带有1394和eSATA接口;
4.W701使用体积不小的VGA、DVI老接口,其空间占用远大于HDMI、miniDP和雷电和USB-C接口;
还没完:
5.W701采用了七行键盘,掌托可选绘图板,还有一只数字笔也能内置在本机;
6.W701可内置三个2.5英寸硬盘(或两个2.5英寸硬盘和一个光驱)的机型,要是能全部换成M.2 2280 SSD,物理空间上W701应该是能容纳下7个内置硬盘的。
三者展开屏幕上盖之后,最右侧的P17G2,比中间同为17英寸16:9屏幕的P71要高出一头,这是纵向深度尺寸要大在B面的体现,从人体工学上来说是个优点:用户坐姿观看屏幕时,脖子下弯的角度相对会要小。
不过,最左侧的W701的屏幕,除了16:10的优势之外,高度更为突出。
不可否认的是:P17G2的外观,确实比两位前辈要清秀简洁,没有那么多面目狞狰的古老端口。
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,光是在外部上,P17G2的键盘布局、键程键馈和指点杆系统以及各种状态指示灯,也精简压缩很多,不幸被九斤老太言中:一代不如一代。
作为多硬盘笔电爱好者的笔者,最难以接受的是:上代ThinkPad P17 Gen 1居然只能内置两个M.2 SSD?!
幸好,借着新平台新增支持PCIe 4.0 SSD的东风,P15G2和P17G2都增加了一个支持PCIe 4.0 SSD卡槽,不然,各位读者恐怕是没有机会看到笔者这篇评测文章了。
如果说,P15和P17在内置硬盘数量上极度吝啬的原因,是出于确保系统稳定性、降低系统功耗、或机体空间不够;
那么,同代同等级的DELL Precsion 7系列、HP ZBook Fury系列,为何能在机体更小、重量更轻的情形下,15英寸机型实现可内置三硬盘、17英寸机型实现可内置四硬盘?
见机而行
行文至此,文字数量已过4000,图文也有50余张,然而文章描述的评测进度,仅仅是开了个箱、然后对外观进行对比介绍……
原本是想偷懒,将P15和P17两个评测,合并为一个评测写的,结果现在发现,两台合并进行对比评测,要写的内容之多,使用的图片之多,超出笔者预料,按照原计划分为三篇的话,第一篇就要上万字破百张图片了……
为了避免读者观看劳累,修改为连载方式,尽力控制每个连载在5千字50图左右。
所以,连载1到此结束。
连载2的内容,将为对两者的拆解、内部对比和理论上的功能分析以及性能预估。
敬请期待!
发表观点